爵士專輯收藏的理由與分類
文章取自:非搖擺不可!bassistwei的爵士天地 (bassistwei’s jazzland)
林煒盛老師 講解
我一直認為,如果你想要成為一位彈得不錯的爵士樂手,擁有相當數量的爵士樂專輯,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要條件。(當然啦!你可以把「爵士」這兩個字替換成「搖滾」、「拉丁」、「R&B」……我想應該都成立。)因為透過聆聽爵士樂專輯的方式,可以說是學習爵士樂最直接的管道。對我來說,反覆聆聽一張經典的專輯, 如果你真的有聽進去的話,其實效用會比買任何一本爵士樂的教材都要有效得多。
至於怎麼聽?我大都只是一邊放放音樂,一邊上網或是看電視,把它當成背景音樂來聽而已,聽爽的,沒有想太多。
從開始學習爵士樂到現在, 已經有十三、四年的時間,我花了很多的金錢和時間收集爵士樂的專輯,不管是CD或是黑膠唱盤,都有相當的數量。CD大約有三千多張(非爵士樂例如流行、搖滾、古典等等都沒有算進去),黑膠唱盤約有400多張。當然,這個錢花下來,其實有不少也是花了冤枉錢。因為買了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喜歡。但是,問題就是你要先花錢繳了學費之後,才會學到一些東西,慢慢的,你在專輯的挑選上就會比較精準一點。
不過,有時候也未必是挑選準不準確的問題,有些屬於衝動型購買的商品,可能是這陣子正在迷某位樂手,就會有衝動想把他的專輯都收起來,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清醒了,就會慢慢脫手,留下幾張值得收藏的就好。
大概從五、六年前,我開始慢慢停下購買爵士樂專輯的腳步。一方面覺得這種購買慾有時候是個無底洞,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因為買得太多了,其實有一部分並不是那麼喜歡,所以聽了一遍就放在櫃上, 覺得太佔家裡的空間,可是要賣掉又實在有點捨不得。後來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開始在Amazon或是 ebay上面賣掉不要的CD,這幾年來,陸陸續續在Amazon上面賣了大約五百張以上的CD了。目前在Amazon網站上,則大約還有兩百張左右的專輯正在上架出售中。
爵士樂專輯的收藏條件
我把爵士樂專輯的收藏分為幾個條件,只要符合其中一個條件,我才會留下來。
第一個條件是耳朵喜歡的東西。
這部分大概佔了全部收藏量的八成左右。符合這項條件的專輯必須是怎麼聽也聽不膩的,純粹感覺上的好聽,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分析。如果可以聽個一百遍都還是覺得趣味盎然, 我就會留下來。
第二個條件就是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專輯,或是公認為經典的專輯。
隨便舉個例子,像是Miles Davis的”Workin’ with Miles Davis”、Joe Henderson的”Inner Urge”、John Coltrane的”Giant Steps”、Wayne Shorter的”Speak No Evil”、Sonny Rollins的”Newk’s Time”……等等。像這一類的專輯,都是歷史上公認的經典專輯,無論喜不喜歡,都必須要留下來當成資料收藏著。
當然,上述的這些專輯,如果你說你想當一個好的爵士樂手,或是你喜歡爵士樂,但是你卻說你不是那麼喜歡這些專輯的話,我也是會覺得有點奇怪啦!
Workin’ with Miles Davis
Miles Davis
Inner Urge
Joe Henderson
Giant Steps
John Coltrane
Speak No Evil
Wayne Shorter
Newk’s Time
Sonny Rollins
第三個條件則是我自己可能不是最擅長,但是我想藉由聆聽多了解學習的爵士音樂種類。
例如拉丁類的爵士樂等等,像是Tito Puente或是Cal Tjader的專輯,我就收了不少。
第四個條件是我超級喜歡的單一爵士音樂家。
我希望能夠藉由收藏他在不同時期的專輯,來了解這位音樂家在風格發展上的面向,當然也有一點收藏欲就是了。屬於這類型的音樂家也滿多的,例如Grant Green、Joe Henderson、Sonny Rollins、Wes Montgomery、Hank Jones、Tommy Flanagan、Kenny Burrell、Sonny Rollins、Lucky Thompson、Ike Quebec……等等,還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這些人的專輯我幾乎是都收。
第五個條件是屬於自己演奏樂器的大師專輯。
因為我彈奏低音提琴,所以像是Ray Brown、Sam Jones、Oscar Pettiford、Scott LaFaro、Paul Chambers、Red Mitchell、George Mraz……(還有很多)的專輯,我也是有計畫的收藏。
如果是吉他方面,大師像是 Charlie Christain、Wes Montgomery、Grant Green、Kenny Burrell、Jimmy Raney、Joe Pass、Jim Hall、Django……等等,我會有計畫的收藏。
對我來說,能夠稱為「大師」(grand master)的人,是經由歷史驗證過,這些人之所以被稱為大師的原因,他必須在原創性、音樂性,和樂器的控制方面都達到很高的程度,這個標準是很嚴苛的。對我來說,每項樂器在全世界就只有幾位大師而已,其他也有很多彈得很好的,但是不能說是大師,只能說是great player或是excellent player而已。
其他一些像是年輕輩的樂手(60歲以前 ),我想很多絕對是應該被叫做優秀樂手,也許還沒有到大師的境界,除非我特別喜歡,不然我可能不會納入收藏。例如已故的吉他手Emily Remler,老實說他的爵士樂比起這些大師,其實彈得並不能算好,只能算ok或是so so,雖然如此,但我無法否認,他有一種很特殊的詮釋方式,只屬於她而已,在別人身上可能找不到。我非常欣賞她的非主流爵士的專輯(你也可以說那是fusion或是smooth jazz、跨界、非爵士……隨便怎麼說都可以),很喜歡她的手法和作曲,所以我也收了一堆她的專輯。
第六個條件是不同的編制。
爵士樂有很多不同的編制,從獨奏、二重奏、三重奏到大樂團。不同編制的知名樂團,例如:鋼琴三重奏方面,你需要收集一些很經典的樂手專輯,像是Bill Evans、Red Garland、Keith Jarrett、Tommy Flanagan、Hank Jones、Teddy Wilson……等等。
如果是五重奏或六重奏,你需要收集一些例如Art Blakey’s Jazz Messengers、Horace Silver、Cannonball Adderley、Jackie Mclean、Art pepper/Chet Baker合作的專輯……等等。
如果是大樂團或是大編制編曲,你需要收集一些 Duke Ellington、Count Basie、Thad Jones & Mel Lewis、Bob Brookmeyer、Miles跟Gil Evans的合作專輯;Maria Schneider、Bob Mintzer(別懷疑,他除了是很棒的薩克斯風手,也是偉大的大樂團編曲家,很多他領軍的大樂團專輯都相當的好)……等等。
至於各種不同的風格,也需要收集一些專輯作為資料。例如自由爵士,你應該要收一些例如Ornette Coleman的專輯,像是”Free Jazz”這張專輯。Jazz Rock 類的,你最好要收一些Weather report 的專輯,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一些基本的專輯 ,最好應該是收起來當作資料般的收藏。
實體專輯有數位音樂無法取代的好處
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年輕朋友習慣跑到網路上抓音樂(你也可以說是非法下載),有些人家裡的爵士樂CD可能連五十張都不超過,反倒是家中電腦還是硬碟,有一大堆抓下來的專輯、DVD、教材等等。其實,我想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沒有錢,但是因為想要學習爵士樂,就用這種方法。不過,像這種做法,一旦下載習慣了,可能就算你有錢,你都不會想花錢買CD,這是多數人的天性,那最後願意花錢買CD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聽MP3有些壞處,首先在音質上面,我認為其實 比起CD或是黑膠唱片還是差很多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都聽MP3音樂,其實你的耳朵裡面都是一些壓扁的聲音,長久下來可能會有很多的負面影響, 一旦變成這樣就很麻煩了,所以說「不要錢的最貴」,在這裡是成立的!
第二個壞處是這些音樂放在硬碟中,它不像CD或是唱片是實體的,你可以看著CD的內頁,看看裡面的故事,看看錄音師或是錄製的年份等等,慢慢的你對於爵士樂會有一個比較有系統的概念,知道誰比較習慣和誰合作,對我來說,擁有這些概念(sense )是很重要的,它會慢慢的在你心裡面長成一顆爵士樂的「概念樹」,慢慢的讓你對於爵士樂的整幅圖畫,不管是橫面或是縱面,都有一個較為整體的理解,你慢慢的就會知道你要的是甚麼,喜歡的是哪些東西,不喜歡哪些東西。
你如果沒有這個sense或是整體的理解的話,你在買CD或是聽音樂時,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某某人說這張專輯很棒,所以我去買一張。或是翻開爵士樂雜誌,知道這個月某某廠牌又出了一批某人的專輯,因為是新出的,所以我去買一張的那個層面而已。你的購買(或下載?)傾向長期都是由外在世界來影響你,而不是最後你自己反芻思考後的結果。(當然,每個人剛開始時都是這樣,但是你不希望你聽了十年了之後,還是一樣如此。)
當然MP3並不是沒有好處,它在攜帶上具有便利性,可以讓你即使出遠門,都可以隨身帶一台裡面裝了幾百張專輯的ipod 出門。所以我通常是開車或是坐地鐵時,才會接上MP3聽聽音樂,我最喜歡的是隨機播放的功能,而回家時就不會聽MP3了。
目前我收藏爵士專輯的準則大概是如此,提供有興趣的朋友購買專輯時作為參考。
分享至:
延 伸 閱 讀
旅行吉他
選購指南
學習必讀
精選文章